在这个越来越讲究“全媒体”能力的年代,记者的工作设备也越来越多,电脑、数据线、各式拍摄工具……显然,奢侈品店里价格不菲的“包包”在这一场景下并不适用,反而一个相对廉价却能装耐用的背包成了记者的必需品。
在大部分国际综合性运动会里,按照惯例记者都会在开赛前领到一款非市售的媒体包。能领到一款何种设计的背包,包里又藏着哪些可以体现当地特色的纪念品,这种有点类似于“开盲盒”的体验为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增添了一丝乐趣和谈资。
多年下来,记者也积攒了不少背包,身着哪款出门采访,有点像足球运动员选择哪款球鞋踏上赛场。每逢大赛,总能看到同行们背着各式各样的媒体包,大到奥运会,小到单项赛事,或花里胡哨、或简单朴素,的确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有些赛事尽管已经年代久远,但带有其标识的背包就如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提醒着人们其不曾远去。
在江原道冬青奥会主媒体中心,不少人都选择了北京冬奥会的背包出行,但人群之中,记者还是一眼发现了一位外国友人背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这款背包通体黑色,中间绣着赛事会徽,那一抹中国红十分显眼。
很多人都对这款背包的质量赞不绝口,尽管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快16年,但是在各项赛事中我们还会不时“偶遇”这款背包。即便如此,当我在冬青奥赛场看到它,亲切之余,又有些小小的惊喜。
这名来自巴西的同行叫罗伯托,聊起肩上的背包,他立马笑了起来。对于罗伯托,这款背包不仅好用,更承载着他在北京奥运会上难忘的采访体验。
“我采访过五届夏季奥运会,我认为这几届中,北京奥运会的办赛能力是最出色的,无论是交通还是场馆,尤其是灯光特别棒,对我这种摄影记者来说非常难忘。你知道吗?2022年我还背着它采访了北京冬奥会。”
这么多年,罗伯托走南闯北,这款背包难免有了岁月的痕迹。
“有一次这里破了,但我花了点钱又修好了”。说着,罗伯托指了指自己的左肩。“我很喜欢这个包,以后我还会带着它继续旅行。”
对于罗伯托而言,这款来自北京奥运会的背包,或许已经超出了“工具”范畴。如果将记者比作成一位战场老兵的话,那么他们背包上的赛事会徽就如同一枚勋章,记录着他们的过往和荣耀。就像陈奕迅在歌中唱得那样,“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新华社韩国江陵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