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当“小我”融入“大我”

(上接第一版)大一时,刘鋆钰就曾听说过学长崔国煜的支教故事。崔国煜曾是南开大学踏上西藏的急先锋,2015年,在首次开辟的西藏服务地,他挑起了研支团团长的担子,与4个小伙伴一起来到达孜县中心小学(那时还不是达孜区),进行为期一年的西部支教。2017年,崔国煜重返西藏,这个决定他做得偶然又坚决,他说:“知一己之力微薄,难改藏地教育现状,但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即使前路未卜,困难重重,我也愿意去。”

刘鋆钰想知道崔国煜不顾父母的反对、一定要坚持再来藏的原因,想知道这片高原圣土上,有什么牵挂着学长的心。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这是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对南开师生的机遇,也是解开刘鋆钰心中疑惑的一把钥匙。

“总书记的话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但是‘小我’与‘大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南开人的话讲就是要坚持‘允公允能’。”刘鋆钰还记得,当时,总书记还对即将要去支教的学长说了一句话,“大有用武之地”,也就是这句话真正坚定了她要去支教的决心。“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鋆钰很坚定地说。

用一堂课,搭起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初到雪域高原,刘鋆钰面临着“两大关”。

一是“身体关”。身处高原,刘鋆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痛、流鼻血,稍微跑一下就气喘吁吁,这让她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一整年;二是“身份关”。初入社会的刘鋆钰从来没有带过46人的班级,如何做好教学是她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身体上的难受尚且可以克服,可班上的小淘气却让她很受挫。“这学期他们异常调皮,尤其是男孩儿,最生气的点就是我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还在笑。”刘鋆钰感到不解,但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怎么可以连这种事都解决不了?

刘鋆钰试着和每一个学生聊天谈心,骑着自行车去十几公里外的学生家里家访。渐渐地,孩子们愿意和这个看起来和他们同龄的老师交心,也愿意听她上课。

怎么更有意义度过这一年支教时光,这是刘鋆钰入藏之前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带着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喜欢,刘鋆钰在大学时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达孜后,刘鋆钰思考着如何给学生讲思政课。在已经开展的“雪域津梦”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刘鋆钰和团友们将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创立“孜始至终”教育扶智扶志模式,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引导不同年级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刘鋆钰还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建党的故事,她从一条红船讲起,给每位学生都制作了一张船票,上课之前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不讲课了,我们一起去旅行。

当然了,刘鋆钰所说的旅行是带引号的旅行。她通过每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带出来一些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这让刘鋆钰感到了思政课也是可以很有魅力的。

用一整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刘鋆钰将要结束在达孜区支教时光。6月23日下午,在最后一堂课上,刘鋆钰和朝夕相处了一整年的孩子们一样,哭得泣不成声。

在考完试回到教室的路上,好多学生冲过来献哈达,刘鋆钰被迅速地“包裹”成一个“雪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份情意太沉甸甸了,重得刘鋆钰眼眶红了、重得泪水不争气地流下来。

“我的学生总是在像小大人似的安慰我、想保护我,明明我比他们大了这么多。他们自己一边哭着,一边轻拍着我的背、握着我的手、抱着我,和我说‘老师,您别哭了’‘老师您哭了我好难受’‘老师我们还会再见的’……”

让刘鋆钰释然的是,她在最后一堂课上终于明白最初的小淘气不是故意惹她生气。“我最开始以为他们不尊重老师。一个总在笑的男孩在信里写:“您批评我的时候,我在笑是因为我很高兴,我觉得您在关注我。他们还有的解释说只是想到了好玩的事而已。我看向他时,他还在对我笑,突然感觉自己辜负了那个灿烂的笑容。”

一年的支教转瞬即逝,刘鋆钰很高兴,一直以来探寻的问题,已经渐渐有了答案。谈及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刘鋆钰说得很真诚,“收获很多,我也真正认识到了这里的教育是和内地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么更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这里进行耕耘。我也相信在更多的志愿者支教老师,包括当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孩子一定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眼界,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刘鋆钰看来,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党员,我也一直会在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的路上,并为之永远奋斗。”刘鋆钰说。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上接第一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22年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真正做到了像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也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结合的产物。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指引人们把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激励人们把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从一个名字到中国人的道德标识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迅速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日记、雷锋事迹、雷锋形象,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成长。

目前,仅辽宁省就有7个雷锋主题纪念场馆,有一大批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校、车间班组、公交车、公共服务窗口等,有各级各类学雷锋标兵2000多人、注册志愿者641万人。

“雷锋”,早已从一个典型人物衍生为一种社会文化;从一个年轻战士的名字,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标识。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新的时代楷模不断涌现。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建南社区年过80的靳国芳被称为“雷锋奶奶”。1992年退休后,靳国芳志愿为社区居民服务28年,从照顾困难家庭、调解邻里纠纷、为小区加装天然气管道、协调规划停车位,到成立政策法律宣传、环境卫生、空巢老人帮扶等11支服务队,靳国芳“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成为石家庄响亮的城市品牌。

雷锋当年是从鞍钢入伍的。1977年1月,又有一位鞍钢青年入伍,他叫郭明义。2010年以来,“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成为当地学雷锋活动的新载体。如今,郭明义爱心团队在全国有分队1000多支,成员200多万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雷锋;社会风气出现问题之时,人们呼唤着雷锋……雷锋精神,已深深扎根人民心中,成为亿万中国人衡量生命价值、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尺;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始终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

精神永恒 代代传承

抚顺雷锋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肖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雷锋纪念馆参观雷锋生平和事迹展所作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指出了“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的历史必然。“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涌现新的时代楷模,必须继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引导人们弘扬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理念,自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彰显价值、作出贡献。2019年,辽宁整合全省学雷锋文化资源建立了雷锋学院,作为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雷锋学院成立一年多时间,培训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600多个班次、4万余名学员。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学雷锋与志愿服务一体化,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生动局面。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中送温暖、献爱心,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树新风、育新人,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扬正气、促和谐。据统计,目前全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超过1.6亿人,志愿服务参与领域越来越广泛。

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要紧贴时代,增强雷锋精神感召力。要把学雷锋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每一次大的突破、每一次大的考验中,自觉用雷锋精神旗帜鼓舞斗志、凝聚人心。

(新华社沈阳8月16日电)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1-08-17 4 4 拉萨日报 c125843.html 1 当“小我”融入“大我” /enpproperty-->